在光伏项目中,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协同监管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控制成本和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在效率、准确性和成本控制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引入数字化技术,优化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资源配置,成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光伏项目涉及多个环节和复杂的流程,包括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协同监管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项目透明度。协同监管不仅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漏洞,还能有效提升项目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明确各参与方的责任是协同监管的基础。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主体是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依法加强项目建设运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同时,电网企业及其调度机构应当加强有源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方法研究,明确“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调度运行机制,合理安排并主动优化电网运行方式。
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是协同监管的核心。各参与方应依法依规依职责分工加强监管,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信息资源等方式,充分发挥协同推进作用,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例如,乌海市能源局会同市相关部门指导各区能源主管部门做好分布式光伏项目审批工作,并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监督检查。
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协同监管的重要支撑。项目投资主体应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项目的运行状态可被实时监控,发电功率、电压、电流等数据可准确测量,并可根据电网负荷需求调节电站的有功/无功功率输出,确保可被电网远程或自动化控制。对于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具备实时上传运行信息至电力调度机构和负荷管理中心功能,逆变器应提供一路通信接口,用于与电网信息交互、接收调度控制指令。
在实施协同监管之前,需要对光伏电站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协同监管的规划和方案,明确监管的目标、范围和实施步骤。
根据协同监管的规划和方案,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物联网平台、图像识别设备等硬件设备。在安装设备时,需要严格按照安装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安装质量和稳定性。
将选择的硬件设备与物联网平台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在集成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调试,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对安全风险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提高预警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在系统上线运行之前,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系统功能介绍、操作流程、预警处理等方面。系统上线运行后,需要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广西某光伏企业通过亚信科技的AI视频识别分级管控平台,实现了集中式光伏电站的生产管理智能化升级。该平台通过AI视频识别技术,实现了全天候、全自主的定期监测,极大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以火情监控为例,平台共告警592次,有效识别火灾风险,确保防火于未“燃”。
在海南州兴海县建造的大唐50万千瓦光伏电站,其安全防护得以显著增强,得益于智能预警系统的有效运作,这一系统充分发挥了新能源领域中先进安防技术的应用价值,电站的全面监控和即时报警功能,是通过整合视频捕捉、生物识别和访问控制等高端技术来达成的。
光伏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协同监管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自动记录、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光伏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为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免责声明:内容由AI工具匹配关键字智能整合而成,仅供参考,助流不对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作任何形式的承诺。
相关资讯:
上一篇:光伏项目合同管理的数字化革新
下一篇:光伏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实践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6
2025-09-16